Pyramid

24.11.2010 – 04.01.2011

奧沙蘇豪將舉辦Pyramid,這是菲律賓藝術家 Bea Camacho 與 Maria Taniguchi的第一個合作展。

受後現代主義評論家波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於1990年發表有關美學說所影響,Pyramid 突顯了藝術家,就像金字塔底部及塔頂的重量之商榷,交涉內容的重量和被非物質化的無重資料彼此之間的矛盾,以及探索透過圖像引發觀賞者對靈性及永恆之物的憑弔。

藝術家Camacho的紙上藝術品是來自「存在主義之父」沙特(Jean Paul Sartre)的著作The Imaginary 。他選擇此篇幅是基於當中言及有關人的理性及想像的特質。發行於1940年,沙特著力研討人對某物件之聯繫關鍵在於意圖並非物件之本性。從此理念中,Camacho拆解所選篇章,並按字母排列成段。排版上按字母排列成段的常規解除了於文字的意義.。文字瞬間頓時演變成實體圖像,基於圖像沒有明確的分段,觀者得到解脫,與所有情感脫絕。Camacho強調她喜歡個人記憶的取捨及敘述。並嘗試剔除過份豐富的主觀情感,取用科學化的方法加以分析非實質的複雜事情。

Untitled Mirrors ,藝術家Taniguchi用噴槍在畫面上塗上灰色,決意隱藏長方圖形。形式表達與俄羅斯至上主義者利西斯基(El Lissitzky)相似。四套雙連作訴說著藝術家特顯特顯了隱閉形狀與背景之間的視覺張力,從中讓觀者聯想道一個由碎片與電腦數據組成的世界。Taniguchi希望藝術品會是一件物體而非件平面作品。如以上主義者主張反樸歸真多於改革變奏,抽象對於Taniguchi來說是


分解圖像成符號: 如果用一面鏡子映照世界,我們會發現事實並非如肉眼所見。就如影片Matrix 中當Neo觸摸鏡子只會發現現實與虛幻世界之間一道隱藏的邊界。Taniguchi就是有這種難於理解的特質。實體透過非物質化的過程產生變化,將觀眾安置於似是而非的環境當中,為尋找作品意義的延伸,埋下伏線。